戎耀一生守初心 为民服务显担当

在中华大地,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着军装时,是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脱下军装后,是服务群众的暖心公仆。他们用一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将军人的本色融入血脉,在平凡的岁月里书写不平凡的篇章。张龙同志,便是这样一位始终扎根奉献、永葆军人本色的退役军人。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满是挺身而出的果敢、默默付出的坚守,如同点点星光,汇聚成照亮他人的温暖光芒。

一、军营砺剑:铁血担当铸军魂,危急时刻显本色

“军人”二字,于他而言,不仅是一段岁月的印记,更是一份刻入骨髓的责任。在部队服役的那些年里,他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在任务面前冲锋在前,将“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精神融入每一次训练、每一项任务。新疆的戈壁滩,风沙肆虐、气候恶劣,那里的训练基地是对军人意志与体能的双重考验。一次常规的野外训练途中,队伍正沿着一条河流行进,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救命!救命!”的急促呼喊。他循声望去,只见一名群众在湍急的河水中挣扎,身体随着波浪不断沉浮,情况危急。

“不好,有人落水了!”他来不及多想,甚至顾不上脱下身上厚重的训练装备,便一个箭步冲下河岸,纵身跃入冰冷的河水中。新疆的河水水温极低,刺骨的寒意瞬间包裹全身,水流的冲击力更是远超想象。他奋力向落水者游去,在靠近对方时,落水群众因恐慌紧紧抓住他的手臂,导致两人都陷入了危险的漩涡。他强忍着身体的不适和体力的消耗,一边轻声安抚对方情绪,一边用尽全力将人往岸边推。岸边的战友们也迅速展开救援,最终在众人的合力下,落水人员成功获救。当他拖着湿漉漉的身体爬上岸时,嘴唇早已冻得发紫,却只是笑着说:“没事,人救上来就好。”

这样的果敢,在他的军旅生涯中并非个例。有一次,他外出执行任务时,途经一处商场,突然发现商场二楼冒出滚滚浓烟,紧接着便听到“着火了!快救火!”的呼喊声。火情就是命令,他立刻冲向商场,此时火势已经开始蔓延,浓烟呛得人无法呼吸,不少群众惊慌失措地向外奔跑。他没有丝毫犹豫,迅速找到商场的消防设施,与随后赶来的工作人员一起展开扑救。由于火势较大,部分区域的货架已经开始燃烧,他不顾个人安危,冲进着火区域,将附近的易燃物品转移到安全地带,同时引导还未撤离的群众有序疏散。

在扑救过程中,他的手臂被灼热的火焰烫伤,衣服也被浓烟熏得漆黑,但他始终坚守在灭火一线,直到消防队员赶到,将火势彻底控制。事后经统计,此次火灾因扑救及时,为商场挽回了高达2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商场负责人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太感谢你了!如果不是你第一时间冲进来,后果不堪设想!”而他只是摆了摆手:“我是军人,这是我应该做的。”

除了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他更用行动诠释着军人的诚信与正直。一次休假外出时,他在路边捡到一个黑色钱包,打开一看,里面不仅装有1万多元现金,还有一张金额高达1千多万元的现金支票,以及身份证、银行卡等重要证件。面对如此巨额的财物,他没有丝毫动摇,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失主焦急的心情。他根据身份证上的信息,多方打听失主的联系方式,最终联系上了失主。当失主拿到失而复得的钱包,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即拿出一万元现金想要感谢他,却被他婉言拒绝:“您的心意我领了,但这钱我不能要。拾金不昧是做人的本分,更何况我是一名军人,更要坚守这份初心。”

2006年10月,当得知中国见义勇为基金会致力于表彰和资助见义勇为人员,为社会传递正能量时,他主动联系基金会,捐赠了两万元现金。他说:“我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很多见义勇为的英雄需要帮助,希望这笔钱能为他们提供一点支持,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到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他的这一善举,很快被北京市各大媒体相继报道,他的名字和事迹,成为了当时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军人的担当与情怀。

在部队服役的多年里,他凭借着出色的表现、过硬的素质和无私的奉献,先后荣立三等功5次,获得个人嘉奖10余次。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是他用汗水与坚守换来的,都是他军人本色的生动彰显。

二、退伍不褪色:初心如磐践使命,平凡岗位暖人心

“转业不转志,退伍不褪色。”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转业后始终坚守的信念。离开军营后,他告别了熟悉的训练场,却将军人的作风与精神带到了新的岗位上。无论是在哪个岗位,他都始终保持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态度,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迅速打响。当得知社区防疫工作压力巨大,急需志愿者参与值守时,他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加入到疫情防控的队伍中。那段时间,他每天天不亮就来到社区值守点,穿上防护服,协助防疫人员开展体温检测、信息登记、物资配送等工作。无论是寒风凛冽的清晨,还是雪花纷飞的夜晚,他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有一次,社区里一位独居老人因为担心疫情,情绪十分焦虑,不愿意配合核酸检测。他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与老人沟通,耐心地为老人讲解疫情防控的政策和核酸检测的重要性,还主动帮老人购买生活物资,陪老人聊天解闷。在他的耐心劝说下,老人终于放下了顾虑,积极配合防疫工作。他说:“疫情面前,我们都是一家人,能为大家多做一点事,我心里踏实。”在疫情最严峻的那段日子里,他始终与社区工作人员、防疫人员并肩作战,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抗疫逆行者”的担当,成为了社区居民心中最可靠的“守护者”。

除了积极参与疫情防控,他还经常活跃在社区志愿者服务的一线,用爱心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有一次,他从新闻上看到一个小女孩因为模仿制作爆米花而意外被严重烧伤,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得知这一情况后,他立刻联系了身边的爱心人士,一起为小女孩筹集善款。他自己率先捐款800元,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捐款的行列中,为这个困境中的家庭送去了希望与温暖。他说:“看到孩子受苦,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能帮一点是一点,希望孩子能早日康复,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在生活中,他始终以雷锋同志为榜样,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深知,帮助他人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多年来,他一直关注着困难群体的生活,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当得知市中区齐村镇有多名困难学生和孤贫儿童因为家庭原因面临上学困难时,他主动与当地政府和学校联系,开始了长期的帮扶资助。他不仅为孩子们捐款捐物,还经常抽时间去看望他们,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截至目前,他为这些孩子捐款捐物的总金额已达1万多元,用自己的爱心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2022年5月9日,对于市中区齐村镇渴口村的一对爷孙来说,是终生难忘的一天。当天,他途经渴口村时,突然发现一户村民家中冒出浓烟,隐约还能听到孩子的哭声。“不好,着火了!里面可能有人!”他立刻冲向着火的房屋,此时房屋的门窗已经被大火封住,浓烟从门缝里不断涌出。他大声呼喊:“里面有人吗?听到请回答!”很快,里面传来了一位老人虚弱的回应:“救……救命……我和孙子被困在里面了……”

情况万分危急,他来不及等待消防队员到来,迅速环顾四周,发现房屋旁边有一根水管,他立刻找来工具,砸开水管接口,用水流对着火的门窗进行降温。随后,他找来一块湿毛巾捂住口鼻,尝试打开房门,但房门被大火烧得变形,无法打开。他急中生智,绕到房屋的后窗,用石头砸破窗户玻璃,跳进屋内。屋内的浓烟让人几乎无法视物,他凭借着敏锐的听觉,找到了蜷缩在墙角的爷孙俩。此时,老人已经因为吸入过多浓烟而有些意识模糊,孩子更是吓得哇哇大哭。他迅速将孩子抱在怀里,用湿毛巾捂住孩子的口鼻,然后搀扶着老人,一步步向窗户移动。

当他抱着孩子、扶着老人从窗户跳出来的那一刻,房屋的屋顶已经开始坍塌。周围的村民纷纷围上来,为他们递上温水和毛巾。看着爷孙俩平安无事,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而他自己的头发和衣服早已被烟灰熏得漆黑,脸上也沾满了灰尘。事后,孩子的父母特意带着孩子来到他家中,当面感谢他的救命之恩,他却只是笑着说:“当时情况紧急,换做任何人都会这么做的。”

三、扎根基层:挂职帮扶解民忧,同心共筑幸福路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当组织安排他到基层挂职第一书记时,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来到所驻村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群众,了解村民的需求和村里的实际情况。他走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走访了每一户村民,与村民们拉家常、听意见,很快就摸清了村里的“痛点”和“难点”。

他发现,村里有很多群众因为缺乏就业渠道、家庭负担重等原因,生活比较困难。为了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他积极联系身边的爱心企业家,组织他们来到村里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在他的协调下,爱心企业家们先后走访了100余户群众,为困难家庭送去了米、面、油等生活物资,还为有就业需求的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信息。同时,他还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之路,希望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帮助村民实现增收致富。

所驻村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和推广,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一直“藏在深闺人未识”。他深知,非遗文化不仅是当地历史的见证,更是带动村民增收的重要资源。于是,他积极牵头,多方协调资金和资源,在村里创办了富有当地特色的非遗馆。非遗馆的建成,不仅为当地非遗文化提供了展示和传承的平台,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带动了村里的旅游发展,为村民增加了收入。

此外,他还发现村里的生产路年久失修,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村里的路灯数量不足,晚上村民出行十分不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同时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对村里的生产路进行了修缮,还在村里的主要道路旁安装了路灯。如今,村里的生产路变得平坦宽阔,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雨天出行难的问题;夜晚的村庄灯火通明,村民们晚上出门散步、办事也更加安全方便。村民们都说:“自从第一书记来了以后,我们村里的变化越来越大,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了!”

多年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军人的誓言、共产党员的初心,也收获了无数的荣誉与认可。除了在部队期间获得的三等功和个人嘉奖外,转业后,他因表现突出,先后受到市政府嘉奖,被评为市建委“优秀共产党员”、市总工会和市文明办联合授予的“全市道德模范提名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最美退役军人”、市学雷锋协会“学雷锋先进个人”;他的家庭也因家风优良、乐于助人,获得了市中区人民政府“文明家庭”的荣誉称号。

从军营到地方,从冲锋在前的军人到服务群众的公仆,他始终扎根奉献,用一生诠释着“军人本色”的深刻内涵。他的故事,没有波澜壮阔的史诗,却有着直抵人心的温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持之以恒的坚守。他就像一颗螺丝钉,在哪里都能发光发热;他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他人前行的道路,也为社会传递着正能量。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退役军人的责任与担当,看到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更看到了平凡人不平凡的人生价值。相信在他的带动下,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奉献的行列中,用爱心与责任,共同书写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