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军中一女侠一一崔崴:跨越千山万水,践行神圣使命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以非凡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在不同的领域留下深刻的印记。崔崴,便是这样一位熠熠生辉的人物,她的人生轨迹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在医疗、公益、国际交流等多个舞台上绽放着璀璨光芒。
白衣执甲,初心起航
崔崴的家庭与军队有着深厚的渊源,她的父亲是三八年抗日战争时期的老兵,母亲是四七年解放战争时期的老兵。1954年,崔崴父亲在河南新乡任飞行大队长,崔崴从出生起,整个童年都伴随着飞机的轰鸣声。1969年,珍宝岛的枪声还在余音缭绕,年底,年仅15岁的崔崴应征入伍。当母亲询问她为何非要去东北时,少年崔崴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上珍宝岛打胜仗!”
时任甘肃武威五航校参谋长的父亲,第一次走后门,让崔崴搭乘送马来西亚总理克拉克去新疆返程北京的三叉戟飞机。在机舱关门的那一刻,崔崴蓦然回首,看见一路上一言未发的父亲,缓慢而坚定地举起了右手。飞机一冲而起呼啸向北,父亲那庄严的军礼,深深镌刻在了崔崴的记忆里,直至今日仍然熠熠闪烁。
在北京张自忠路总参门诊部当卫生兵的时候,崔崴就对抗美援越有所了解,她知道毛主席周总理焦虑造成非战斗减员80%的疟疾,知道“五二三工程”和两弹一星不参与文化大革命,知道隔着几条马路的中医药研究所,知道屠呦呦李国桥,也知道谁掌握了遏制疟疾的方法,谁就能在越战中占据胜算。
崔崴服役五年后回到大连,从外科手术室护士、440军医学校学员到警备区医务室医师,她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日后在非洲的灭疟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远涉重洋,带去希望
1993年,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崔崴因独女夭折,心灵遭受重创,独自前往非洲马达加斯加疗伤。在那里,她目睹了当地疟疾肆虐的惨状:很多小孩子因为活不过五岁不起大名;半个村子的人可能在一天之内都死于同一种症状;邻居三岁的小妞妞刚会对着崔崴叫“中国妈妈”,一夜之间,爸爸妈妈爷爷都死了,只能由邻居帮助埋葬。
崔崴这才深刻认识到小小的疟原虫所带来的巨大危害:疟疾可以屠城,可以摧毁一个帝国,可以让西方殖民者迟迟不敢踏上非洲大陆,直到奎宁诞生;已有四个人(加上中国的屠呦呦是五个)因为研究疟疾而获得诺贝尔奖;疟疾每年耗去非洲家庭四分之一的收入……
看到这些,崔崴心急如焚,她随即回国寻找到青蒿素,偷偷带进马国。自此,她和身边的华人再无人感染疟疾。每次回国,她都四处寻找青蒿素生产厂家,从中医研究所屠呦呦追到北京第六制药厂,又追到华立科泰,终于拿到了科泰新的代理许可证。2002年2月,耗时八年多,她卖掉了商店饭店,甚至借了印度人45万法郎高利贷,终于取得了非洲岛国“青蒿素销售许可证”。当天,她千方百计打通越洋电话,找到了屠呦呦教授,屠教授肯定了科泰新的疗效,只是由于经费问题未能成行。
2006年,国内战友辗转找到了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国际知名抗疟专家李国桥教授。老人家从柬埔寨直飞科摩罗,在一个只有3.5万人的小岛上,经过三个半月的努力,让当地儿童带虫率从84%降到1%。2014年,科摩罗向全世界骄傲地宣布:莫艾利疟疾零死亡!这一消息举世哗然,WHO关注、业界震惊、诺奖提名,李国桥教授推荐了屠呦呦教授。2015年,屠呦呦代表中国的科学家,接受了诺贝尔医学奖。至此,青蒿素就像一把打开世界大门的金钥匙,中医中药消灭疟疾,从此登上国际舞台。
然而,又一个十年过去了,疟疾仍在肆虐,穷人仍在死亡,生灵仍在涂炭,贪官仍在贪腐,联合国仍在发蚊帐,药物慢慢出现了耐药倾向。前些日子还传出“非洲军阀欲花重金购买抗疟基因”的奇闻。面对这一切,崔崴看得非常清楚:彻底消灭疟疾的绝不是药物,更不是蚊帐,也不是金钱,甚至不是政治干预和行业垄断。彻底消灭疟疾一定是人民觉悟,是社会主义制度,是毛泽东思想体系机制,是公有化经济杠杆,是心怀大爱的五二三老兵!
至此,崔崴创建了“中国妈妈基金”,五二三灭疟医疗队老中青队员早已枕戈待旦,只等冲锋号起挥师向南,非洲妈妈灭疟联盟(NGO)已经等了四十年了!
老兵不老 只是凋零
崔崴同时还是老兵π基金筹备组负责人,她和108名参战老兵组成联合创始人,捐献个人名下的加密数字货币,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汇集起来承载参战老兵向建军一百年献礼的“百年军魂颂歌”五大工程(烈士还乡、战残颐养、英雄广场、老兵超市、老兵公墓)。其中,崔崴即是“烈士回家”和“战残颐养项目”负责人和出资人。
早在2006年,崔崴就创建了失独老兵“星星苑”。十几年来,失独老兵数次聚会,探讨怎样“有意义的活着有尊严的离去”。崔崴从帮助失独老兵的战友口中得知,他们师有327名年轻的烈士长眠麻栗坡,许多父母因年迈多病、交通不便、经济窘迫等原因不能前去探望,有的妈妈怀里紧紧抱着烈士儿时的小花被,久久闭不上眼睛。她和几个失独妈妈达成共识,和烈士家庭结对子,送烈士儿子魂归故里不再漂泊,告慰亲人的同时,传颂英雄事迹,弘扬革命精神,让家乡人民子孙后代永远铭记,爱国强军,就从这里做起。
崔崴作为外科专业人员,从自己的亲人身上,看到了3009名立功受伤的暮年老兵,45年前的弹片还存留在体内啃噬着他们的生命。有资料证明,战残老兵的死亡率高于普通老兵,且很多英年早逝,令人心痛!他们的生存亟待呵护,他们的健康亟待干预。为此,崔崴邀请国际国内知名战伤专家开展“战残老兵暮年颐养”课题,在业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也许是看到了受俄乌战争、中东战争和欧洲雇佣军的现状,很多专家都表示该项目具有深远意义,甚至有些医疗器械和残障用品厂家都表示了极大的合作意向。
面对参战参核老兵,崔崴发起了“老兵颐养工程”“小药箱工程”,她精心设计“普查、造册、体检、评估、干预、养护、服务、小结、复制”九步流程,打造“兵班连团师军”建制的“回归军营”集中颐养,亡羊补牢及时止损,未雨绸缪老兵不朽!
智慧公益 造血慈善
在公益之路上,崔崴不断探索创新,秉持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致力于打造智慧公益、造血慈善模式。她深知单纯的物资捐赠只能解一时之急,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受助者的命运。
例如,在非洲开展灭疟行动时,崔崴不仅带去了青蒿素等药物,还积极培训当地的医护人员,传授疟疾防治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医疗体系。她组织当地志愿者参与到项目中,让他们成为传播健康知识的使者,带动更多人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通过这种方式,逐渐增强了当地社区应对疟疾的能力,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又如,在国内针对失独老兵和烈士家庭的帮扶项目中,崔崴也注重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和价值。她鼓励失独老兵发挥余热,参与到社区服务、文化传承等工作中,让他们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归属感;对于烈士家庭,她帮助他们发展特色产业,如种植、养殖等,通过技术指导和市场对接,实现经济增收,使他们在精神和物质上都得到更好的保障。
崔崴以其独特的公益视角和不懈的努力,为公益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她的爱心与智慧,在践行公益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而深刻的脚印 。
崔崴,这位百万军中的女侠,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使命与担当。她跨越千山万水,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她心系老兵与公益,用爱与关怀温暖着无数人的心灵。她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勇气、奉献与大爱的传奇,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前行,不忘初心,为实现更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