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忆129师老兵暴士彬的传奇人生

时值清明,又忆起我的爷爷暴士彬。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3月9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团史研究院、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致敬革命英雄、传承红色精神——129师(含中原野战军)后代慰问暨抗战胜利80周年活动”,在工信部城中园宾馆召开。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第一副会长、中国保利三利公司原总经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之子邓运,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团史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央和国家机关金融人才工委书记、国家金融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张忻良等领导出席。

会上有一位领导、爷爷战友的后代,他讲道129师的老兵,每位都是令人敬仰的英雄。他们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更是无悔的一生。

初露锋芒:民兵自卫队的英勇战士

1944年5月,邱县全境解放,这片饱经战火蹂躏的土地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

同年冬天,爷爷暴士彬积极响应号召,加入了民兵自卫队,成为了一名保卫家乡、抗击日寇的战士。那时的他,虽然年轻,但心中却燃烧着熊熊的爱国之火,誓要将侵略者赶出家园。


在民兵自卫队的日子里,暴士彬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和考验。他凭借过人的勇气和智慧,多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为保卫家乡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的英勇事迹,也在乡亲们之间广为流传,成为了大家心中的英雄。

战火洗礼:解放战争中的铁血战士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但国内的和平并未随之而来。

解放战争的烽火迅速燃起,暴士彬再次挺身而出,投身于这场决定国家命运的伟大斗争中。

7月,爷爷暴士彬参加了解放馆陶县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暴士彬与战友们并肩作战,奋勇杀敌,为解放馆陶县立下了赫赫战功。


9月,他又转战南和县,在解放南和的战斗中,他亲自率领一支小队,深入敌后,成功缴获了敌人好几支枪和弹药,为战斗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6年,爷爷暴士彬参加了解放巨鹿县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他展现出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参军入伍:冀南二纵重机枪战士

1945年,爷爷暴士彬怀揣着满腔热血与坚定的信念,正式参军入伍,成为冀南二纵队五旅十四团二营重机枪排的一员。从战士到一班班长,再到二排排长,他一步一个脚印,用汗水和坚韧书写着自己的军旅生涯。这段时期,他不仅锤炼了过硬的身体素质,更培养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指挥能力。

同年10月,秋风萧瑟,战云密布。在鄄南战役中,暴士彬作为重机枪排的排长,毅然决然地率领部队,为整体战斗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面对敌人猛烈的炮火,他没有丝毫畏惧,而是身先士卒,勇敢地向前冲锋。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士气高昂,奋勇杀敌,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暴士彬出色的指挥才能,更彰显了他作为军人的英勇与担当。

此后,暴士彬的战斗生涯更加丰富多彩。他先后参加了解放曹州东边柳集、漳德府阳山、崔桥等一系列重要战斗。每一次战斗,他都冲锋在前,无所畏惧,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的职责与使命。在柳集战斗中,他巧妙利用地形,指挥部队对敌人进行分割包围,最终成功歼灭敌军,为解放曹州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阳山战斗中,他更是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突破敌人的重重防线,为后续部队的进攻开辟了道路。


在崔桥战斗中,爷爷暴士彬再次展现了他的英勇与智慧。面对敌人的顽强抵抗,他冷静分析战况,及时调整战术,最终指挥部队成功突破敌阵,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这一系列战斗的胜利,不仅彰显了暴士彬出色的军事才能,更让他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威信。

除了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暴士彬还非常注重部队的思想建设和纪律建设。他深知,一支强大的军队不仅需要过硬的军事素质,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严格的纪律。

因此,他经常在战斗间隙组织战士们进行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他还严格执行军纪军规,确保部队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严明的纪律。

随着时间的推移,暴士彬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他先后担任了排长、代理连长职务,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暴士彬的战斗生涯充满了艰辛与荣耀,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的职责与使命,为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挺进大别山:英勇坚韧的传奇

刘对大军挺进大别过黄河、渡淮河的场景尤为让人印象深刻,对于那些来自北方的战士而言,面对湍急的河流,即便是单人过河也显得尤为困难,更不用说携带重型装备了。

河水汹涌澎湃,战士们常常被冲得左右、前后摇晃,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危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特型演员、安徽红友刘永胜分享了一段关于他父亲——一位曾担任邓小平警卫员的英勇战士的故事。

刘永胜深情地回忆道,他的父亲身高虽只有1米68,但身体强健,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曾在部队中担任排长。在一次战役中,他们需要搬运重机枪——那是一种重达27公斤的武器,通常需要四个人合力才能抬动。


然而,在那次行动中,由于条件限制,他们只能勉强尝试单人搬运,结果可想而知,他们很快就力不从心,只能放弃。刘永胜的父亲只成功地搬运过一次,便已经深感其重。

刘永胜自己曾是体操教练,他深知人的力量与体重成正比,因此他推断,当年能够轻松扛起重机枪、趟水过河的战士,其身体素质必然极为出色,身高也应在1米7以上。

爷爷暴士彬,在过黄河时毅然决然地将重机枪扛在肩上,大喊一声:“让我来!”随后,他毫不犹豫地趟入齐腰的河水中,向着对岸前进。两岸的战士们见状,纷纷欢呼起来,为他的英勇所折服。首长更是当场夸赞:“好样的!是个带兵的样子!”


这一幕不仅展现了暴士彬个人的英勇与坚韧,更体现了无数战士们为了胜利、为了信仰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想起那段历史,我们不禁为那些英勇的战士们感到自豪与敬仰。他们面对的是自然环境的极端恶劣和敌人的残酷围剿,但正是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他们最终取得了胜利,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如今,当我们推出这些红内容,不仅是为了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更是为了传承和发扬这种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们携手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

几过村庄:难见儿子……

在鄄南战役的烽火即将点燃之际,有一段关于爷爷暴士彬的感人故事,在历史的尘埃中若隐若现。这是一位英勇的军人,同时也是一位深情的父亲,他的选择与牺牲,至今仍让人动容。

暴士彬,一位代理重机枪连连长的军人,他的职责与使命,让他在国家的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然而,在这份职责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他有一个多年未见的儿子,生活在那个他无数次路过,却又只能含泪远望的村庄。

1942年河北,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荒,让暴士彬不得不做出一个痛苦的决定:将自己的唯一儿子送人抚养,以求得儿子的一线生机。从此,父子天各一方,相见无期。

岁月流转,暴士彬在军旅生涯中一步步成长,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到代理连长,每一次晋升都凝聚着他的汗水与热血。然而,对于儿子的思念,却如同心头的一道伤疤,每当夜深人静时,都会隐隐作痛。

鄄南战役前夕,暴士彬的队伍多次路过那个熟悉的村庄。每一次,他都站在队伍的前头,目光穿过重重叠叠的田野,试图在那一片片熟悉的屋檐下,捕捉到儿子的身影。然而,每一次,都只是徒劳。他知道,儿子或许已经长高,或许已经忘记了他的模样,但那份血脉相连的亲情,却永远无法割舍。


这一次,当队伍再次路过村庄时,爷爷暴士彬的心情格外沉重。他本有意停下脚步,去看看那个多年不见的儿子,听听他的声音,看看他的模样。然而,身为连长,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此时此刻,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人民需要他们的保护。他不能因一己之私,而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

于是,暴士彬含泪望着儿子的村庄,心中默念着儿子的乳名,然后毅然决然地率领队伍跑步向前。他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高大而坚定。

他知道,这一去,或许再无归期;但他更知道,作为一名军人,他必须坚守自己的岗位,直到最后一刻。

暴士彬的故事,是无数英勇军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国家的钢铁长城;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诠释了忠诚与担当的真谛。

虽然他们无法陪伴在家人身边,但他们的精神与事迹,却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在鄄南战役的硝烟中,暴士彬和他的战友们英勇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然而,对于暴士彬来说,那场战役的胜利,却永远无法弥补他心中那份对儿子的愧疚与思念。

但正是这份愧疚与思念,让他更加坚定了保卫国家的信念与决心。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家庭免受战乱之苦,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大别山下:悲壮的瞬间

部队进入大别山后,大大小小的战斗一个接一个,敌人就是想把刘邓部队困死、饿死、冻死在大别人。

据进入大别山部队老兵后代讲,当时部队领导和战士们,实在是饿、冻的没办法,碰上遭遇战,只好从被打死的土匪、敌人身上扒下衣穿……

在大别山的战斗中,爷爷暴士彬再次展现出了他的英勇无畏。然而,这次战斗却给他留下了永远的伤痛。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不慎从半山腰摔了下来,身受重伤。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直到战斗结束后才被送往后方养伤。

这次受伤,对暴士彬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然而,他从未有过任何怨言和后悔。

他常说:“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和烈士们,我这点伤算得了什么?”这种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精神,正是暴士彬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小米特供:刘邓首长的温情记忆

据爷爷暴士彬的侄儿、孙辈们回忆,当挺进大别山的部队进入黄河以南地区后,饮食上的不适应成为了战士们的一大挑战。

特别是爷爷,他对于当地主食大米的接受程度并不高。这一饮食习惯的差异,在我年幼时也有所体现——每天清晨,爷爷总是早早起床前往厕所,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肠胃的不适。

在部队中,爷爷的这种饮食不适引起了上级的关注。考虑到爷爷的身体状况和战斗需要,部队逐级上报,最终邓政委和刘师长特批爷爷可以享受特别饮食待遇,允许他吃小米。

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部队对战士个人健康的关怀,也彰显了部队在艰难困苦中相互扶持、共同进退的团结精神。


爷爷的故事,是无数挺进大别山战士们生活片段的一个缩影。在那个物质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战士们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克服自然环境、饮食习惯等带来的种种困难。

然而,正是有了像爷爷这样的战士们,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最终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艰巨任务,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不仅要铭记那些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英雄们,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生活。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爷爷等老一辈那种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革岁月:无怨无悔的坚韧战士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让爷爷暴士彬过上平静的生活。

在文革期间,他因受到邓的牵连而遭受了迫害。那段日子对他来说无疑是黑暗的,但他却从未放弃过对信仰的坚守和对国家的忠诚。


面对迫害和苦难,暴士彬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强的态度。他常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他在文革期间依然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

传奇人生:后人敬仰的楷模

如今,爷爷暴士彬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传奇人生却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更是无悔的一生。

他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爷爷暴士彬的一生,是对国家和人民无限忠诚的体现。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和楷模。

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去追求真理、坚守信仰、无私奉献、勇往直前。

让我们铭记这位129师老兵的名字——暴士彬,让他的传奇人生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